治疗:
1.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胆道及Oddi括约肌
痉挛,缓解
疼痛,排出钻入胆管内的蛔虫,预防和治疗
感染及驱蛔治疗。
(1)解痉止痛:
①
阿托品:
阿托品为抗胆碱能药物,可解除平滑肌
痉挛。成人每次0.5v1.0mg皮下注射;儿童每次每千克体重0.01v0.03mg。
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,引起口干舌燥,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,使心跳加速,瞳孔散大,眼压升高。用药过多可使
皮肤潮红、精神兴奋、烦躁不安、谵语
惊厥,重者则呈抑制状态。
山莨菪碱(654-2)亦为抗胆碱能药,可使平滑肌松弛,解除胆管
痉挛,并有镇痛作用,毒性较小,抑制腺体分泌及扩瞳作用较弱。
②
哌替啶:
哌替啶能抑制大脑皮质痛觉区,具有镇痛作用,但同时兴奋胆道平滑肌,使张力增强,Oddi括约肌收缩,甚至
痉挛,故须与
阿托品合用,可收到较好的止痛解痉效果。但应注意
哌替啶止痛可掩盖胆道穿孔、腹膜炎等急腹症,从而延误抢救时机。另
吗啡、
氯丙嗪亦须与
阿托品等合用。
③
针刺疗法:针刺鸠尾、上脘、足三里、太冲、肝俞、内关诸穴可解痉止痛;针刺肝俞、胆俞、足三里使胆囊收缩、胆汁排出量增加和胆管内压增高;针刺内关可止呕。太冲穴位小剂量
阿托品注射的解痉作用优于注射常规剂量
阿托品,有显著的效果。耳针可针刺肝胆、交感及神门有很快的解痛作用,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收缩胆管而排出虫体。
(2)抗生素:一般不用。对可疑并发
感染或已经证实有
感染者可应用。由于蛔虫带入胆管的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,故应首选针对此类细菌的抗生素。
(3)驱蛔治疗:一般不用使虫体
痉挛性收缩的驱蛔药如
山道年(驱蛔素)、驱虫丹(一粒丹)等。多用麻痹蛔虫虫体的驱虫药。目前常用的驱虫药有:
①
甲苯咪唑(mebendazole,vermox,
甲苯达唑,安乐士):为人工合成的苯并咪唑类广谱高效驱虫剂,其作用机理系抑制线虫对
葡萄糖的利用,导致ATP缺乏而被驱出,另外还有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。口服吸收较少(仅为服药量的0.3%),在肠道内保持高浓度,80%以原形在24v32h后从粪便排出。
临床应用显示对蛔虫、钩虫、蛲虫、绦虫和鞭虫均有很好的疗效。治疗
蛔虫病虫卵转阴率为83%v100%。
用法为胶囊(片)剂,100mg,成人和儿童均为100mg/次,2次/d,可连服2v3天。
不良反应极轻,个别有轻微头晕、腹部不适,可自行消失,少数病例服药后蛔虫游走造成
腹痛,可合并服用小剂量噻嘧啶,即可避免。
②
左旋咪唑(levamisole):为广谱驱虫药。其抗虫原理是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,影响虫体无
氧代谢,阻断能量供应而使虫体
肌肉麻痹,失去附着力而排出体外。但对哺乳动物的琥珀酸脱氢酶无影响。口服吸收好,30min后血药浓度达高峰。本药能驱除蛔虫、钩虫及蛲虫。治疗
蛔虫病时虫卵转阴率为95%v98%,效果最好。
用法为片剂,25mg,50mg,成人1次100v200mg,儿童按1.5mg/kg计算,睡前1次顿服。
不良反应少,偶有头晕、恶心及
腹痛等,短时期内可消失。不宜与亲脂性药品同服,肝、肾功能不全者忌用。
③
阿苯达唑(肠虫清):为广谱高效驱虫药,干扰虫体对
葡萄糖及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,使虫体衰竭死亡。成人1次口服400mg即可。
④噻嘧啶(
抗虫灵):抑制虫体内
胆碱酯酶的活性,使神经和
肌肉间信息传递中断,虫体麻痹而被排出体外。口服吸收较少,大部分直接从肠道排出体外。成人每天1次,1.2v1.5g/次,连服3天。小儿则按30mg/kg,1次服用。
(4)中医中药:祖国医学对
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。根据—蜕得酸则静,得辛则伏,得苦则下―的原理,研制出了许多方剂。其中应用较多的有
乌梅丸(汤),其兼有酸、苦、甘、辛的各种成分,并补气血,有排虫扶正之效,其组方为:乌梅15g,细辛2.5g,干姜5g,黄连5g,当归7.5g,附子5g,川椒2.5g,桂枝1.5g,党参15g,黄柏5g,每天1剂,水煎服。本方主要为麻痹蛔虫,增加胆汁分泌,使胆汁趋于酸性,还能松弛Oddi括约肌,因此利于蛔虫的排出。
中药利胆引流,茵陈蒿汤加黄连、银花,有利于增加胆汁排出量,增强胆囊收缩,松弛括约肌,还有消炎作用。
(5)内镜治疗:ERCP不仅有利于该病的诊断,还能进行有效的治疗,借助十二指肠镜取出蛔虫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对于部分暴露于十二指肠乳头处的蛔虫,内镜下可用圈套器或网篮套住虫体随镜身一起退出。如虫体完全进入胆管,可将网篮经内镜置入胆总管套取蛔虫,取虫后再行ERCP检查直至完全取出为止。如插管有阻力,可注射
阿托品0.5mg,或行Oddi括约肌球囊扩张;一般不主张行EST。值得注意的是,要尽量避免在胆管内截断蛔虫。一旦发生,应用气囊导管将残留虫体取尽或留置鼻胆管引流等,用8万U
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50ml冲洗,直到虫体完全排尽为止,否则残留虫体将会成为继发结石的核心。
2.手术治疗 国内胆道蛔虫症手术治疗1397例,治愈1343例(96.13%),死亡54例(3.86%)。保守疗法2210例,治愈2205例(99.77%),死亡5例(0.23%)。
国内在1958年以前对胆道蛔虫症以手术治疗为主,认为延误手术时机,会导致严重后果。1958年以后,广泛采用非手术疗法,获得较好疗效,手术治疗的机会已大为减少。
(1)适应证:目前对非手术治疗(包括ERCP及镜下取虫、引流等)失败者或出现以下并发症者,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。
②胆道坏死、穿孔、腹膜炎。
③肝蛔虫症,包括蛔虫性
肝脓肿,肝内胆管蛔虫嵌塞。
⑤合并胆道结石、胆总管梗阻、急性梗阻
化脓性胆管炎等,且经积极的内科及内镜下治疗无效者。
&n
出版社:人民卫生出版社
作者:梁力建(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)
】描述为:">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,仅在出现并发症才考虑手术治疗。
非手术治疗 包括:
① 解痉止痛:口服33%
硫酸镁及解痉药可缓解Oddi括约肌
痉挛。剧痛时可注射抗胆碱类药如
阿托品、
山莨菪碱(654-2)等或非抗胆碱类的去他维林(drotaverine),必要时可加用
哌替啶。
②利胆驱虫:酸性环境不利于蛔虫活动,发作时可用食醋、乌梅汤使虫静止,通过减轻刺激达到止痛;经胃管注入
氧气也有驱虫和镇痛作用。当症状缓解后可行驱虫治疗,常用驱虫净、
哌嗪(驱蛔灵)或
左旋咪唑。驱虫后继续服用利胆药物可能有利于虫体残骸排出。
③抗
感染:可选用对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,预防和控制
感染。
④纤维十二指肠镜取虫:ERCP检查时如发现虫体在十二指肠乳头外,可钳夹取出,但对于儿童尤其需要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,如需作括约肌切开宜慎重。
手术治疗对于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未能缓解、或者合并胆管结石、或有急性重症胆管炎、
肝脓肿、重症
胰腺炎等合并症者,可行胆总管切开探查、T形管引流手术。术中应用胆道镜检查,以去除蛔虫残骸。术后仍需要服药驱除肠道蛔虫。